开江县供销社2000年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,解体注销所属7个公司、6个基层社、供销社基层组织成为“空白”,为农服务能力基本丧失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,该县坚持开放办社理念,以联社为核心、社属企业为龙头,全面深化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。目前恢复重建新型基层供销社10个、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78个、庄稼医院55个、社属企业3个,农业生产资料、农副产品、再生资源、日用消费品四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。
一、撬动多方资源,实现“三个整合”
(一)整合项目资金。有效利用省供销社的社区综合服务社、庄稼医院以奖代补专项资金,与部分从事农资、日用消费品经营的原供销系统下岗职工合作,推进庄稼医院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标准化建设,并整合部分专项资金向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倾斜。目前,已为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社、庄稼医院整合资金3000余万元,直接从业人员260余人,网络覆盖全县20个乡镇中心场镇和70%的村社。
(二)整合社属企业力量。不断壮大社属企业,吸纳社会资源,建立健全流通服务“四大网络”体系。建立健全农副产品购销经营网络体系,县供销社七星农资有限公司增资扩股250万元,争取中华供销合作总社专项资金,在讲治镇、沙坝场乡、普安镇完成了农副产品购销经营网络建设。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,实施再生资源促进县建设,改造分拣中心3个、再生资源回收网点97个,成立了开江县再生资源行业协会。建立健全传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体系,现已建成传统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0个、从业人员63人,2014年系统销售化肥32000吨,代政府储备化肥5500吨。建立健全烟花爆竹连锁营销网络体系。县吉星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500万元,迁建县烟花爆竹配送中心,对全县186个零售网点进行标准化改造,基本建成“县有配送中心、乡镇有超市、村有便民店“的烟花爆竹连锁营销网络。
(三)整合专业合作社资源。选择具备条件的6家专业合作社开展“基地+批发市场+零售终端“、”基地+配送中心+零售终端”试点,实施“农超对接、农贸对接”,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直接服务于农民的作用。近年来,全县共创建省级示范社2个、注册商标3个,任市红花蔬菜专业合作社、利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相继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项目。
二、创新办社理念,实现规范化管理
(一)坚持开放办社,探索“三种模式”。一是社属企业参股民营公司,实现企业与企业强强联合,组建经营实体。如任市基层社由七星农资有限公司与天元农资有限公司合股。二是社属企业利用配送中心建设参股组建实体。如讲治基层社由七星农资有限公司参股讲治农资配送中心、庄稼医院;三是选择社会能人大户,参股投资建设。如普安供销社由七星有限公司与农副产品销售大户合股。
(二)坚持规范办社,落实“五有标准”。该县将所有新型基层社统一登记为“开江县某某供销合作有限公司”,招牌名称为“开江县某某供销合作社”,实行公司与基层社“两块牌子、一套人马”。落实“五有”建设标准,有证照,统一由工商部门注册营业执照;有场所,有固定的办公场所;有阵地,“新网工程”四大网络健全、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,有一定的主营业务;有标识,统一悬挂供销合作社标识标牌;有人员,班子齐,机构较健全。
(三)明确职责定位,赋予“三大职能”。一是实体职能,以实体经营为核心,用项目立社,树立基层供销社发展新形象。二是服务职能,积极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,创办为民综合服务社,开展各类农民生产、生活的有偿服务和公益服务。三是组织职能,联合辖区内经营实体,创建省级标杆基层社,组建“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”,逐步创建自主经营主体、为农服务载体、合作经济联合体为一体的新型基层社。
三、完善服务体系,搭建“三大平台”
(一)搭建新型农资经营服务平台。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基层供销社开展统防统治、新品种推广、配方施肥等技物结合的规模化农资经营服务尝试。开江县任市供销社联合贵州开磷集团、任市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、种粮大户签订了直供、联采化肥契约式服务合同,大大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,重塑供销社农资供应主渠道形象。
(二)搭建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平台。采取送出去方式,在省、市供销社免费培训全县庄稼医生50余人次;聚集全县庄稼医生及农村技术人员,采用送科技下乡、举办培训班等形式,努力探索农民技能培训新路子。2014年,全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周,累计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,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。
(三)搭建土地托管服务平台。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,开江县创新提出“农民外出打工、供销社为农民打工”的口号,在讲治供销社、宝塔供销社等基层供销社采取自办、领办、与农技部门联办等形式,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、农资科技服务队,主动为农民种田打工。在全县选择条件成熟的乡(镇)尝试“大田托管”服务,目前,该县主动对接省内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联合基层供销社承接了全县三万亩农田示范片区大田托管,积极为发展该县现代农业提供“菜单式”、“保姆式”服务。